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有種愧疚的不舒服感…

(05-08-2013一三)

為減緩體重上升的趨勢,不食午餐已經三天。為了不讓岳母困擾,早上都會主動提醒這件事,而岳母也都會勸食,像今天就勸了三次。不解的是,明明說的很清楚、很篤定,怎麼還會勸來勸去呢?
除了勸,岳母也很能等,做好了晚餐,就一定要餓著肚子等她的女兒回家一起吃。前幾年,退休回到家,還被岳母拉著一起等,後來「抗爭」了好幾回,我終於可以先吃、不用再跟著她一起受罪了。事實上,岳母每等一次,太太就會有種愧疚的不舒服感,母女二人為此爭吵了好幾回,但就是改不過來。

岳母等吃飯,也等候家人回家。只要太太晚歸,就會看見她魂不守舍的身影,不停地撥打著電話;如果換成外孫女晚歸,岳母便會將壓力施加在我跟太太的身上,說外面的壞人好多,父母應該好好教育孩子。太太說,她一直生活在母親的壓力之下,從為人女到為人母,似乎都脫離不了這層束縛。
15歲就離開了家,雖比較沒有太太一輩子都得面對的困擾,但也仍難免除母親施加在我身上的愧疚感。母親常說我們兄弟不比其他人孝順,我們沒有好好照顧她、供養她,諸如此類。我想,這應該不是個案,而是華人世界的通病。華人的子女,每當想起自己的父母,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沈重感,而我們卻一直在助長這樣的文化。
我們從小到大就一直在接受儒家思想,照理說,人與人之間應該很自然、很自在的,怎麼到最後竟然需要用罪惡感來綑綁關係呢?儒家不是教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怎麼子女接收到的都是父母的欲,卻從來不是自己的要呢?我們跟父母、子女的關係是如此地緊張,自身的男女關係似乎也難逃這道魔咒,不是委曲求全就是壓制對方,結果人性屢被扭曲,我們都失真了。
同儕之間似也難免,以前在軍中,最常見的是勸煙、勸酒、勸賭,如果你會抽煙、喝酒、賭博,你幾乎就沒有說不的權利,特別是喝酒,一定要將對方「勸」到醉倒,然後才說對方帶種夠意思。
回顧整個生命經驗,回顧所有的關係,似乎都只見服從與順從,感受不到「尊重」這個核心價值,而這正是華人最欠缺的素養。四書五經,也許可以背誦得滾瓜爛熟;孔子學院,只要有錢,也許可以無止盡的開創,但只要倫理道德停留於外在的約束,只要我們不被鼓勵做最真的自己,我們就永遠學不會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