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拜訪重要客戶,客戶的採購提到開發新産品的需求,回來後就去找設計主管請教。
「這顆新産品我們已經開發完成了,目前做封測外包,剛好規格可以完全符合客戶的要求。」
「太好了!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可是公司還是虧損啊!有什麼用?」
「要有信心!我們一直在進步,不是嗎?」
「我不知道。業績上上下下的,設計人員一定留不住的。」
原來他擔心部屬的去留。
「業績雖沒有大幅成長,虧損已經大大地減少了。」
「那有什麼用,聽說海外的訂單又丟掉了,為什麼接了又掉?」
「你是說E公司的事嗎?生意還是有回來一點。」
「人家要簽約,我們就是不肯,決策者就是最大的問題。」
「我不知道耶!好像有聽到這件事,不知道真實的狀況。」
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對家人、同事、公司沒有信心。我們很容易起疑心,當對彼此有疑的時候,我們也很少會主動去澄清。
晚上和主管談話時,想到這一個疑問,尋伺著怎樣開口,才不會造成誤會。
「下午跟設計主管談話時,他提到E公司簽約的事,我不知道狀況。可以了解一下嗎?」
「對方來談時,提到要我們授權他們使用我們的光罩,我不置可否。雙方還沒有進一步發展。」
「所以並沒有不簽約這回事?」
「八字都還沒一撇呢!」
「謝謝!我了解了。」
原來,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很大的差距,對彼此沒有信心就不願溝通,就很容易各說各話。這其中被動的想是最大的漏,放在心裡的疑問常常會被「想的猜疑偏執」一再地抓取放大,到最後就跟真實狀況有天壤之別了。
單純了,就化被動為主動;看有不看無,就對彼此有信心;由衷了,就沒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