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最有受用就是最好

(01-17-2013一律)

同修討論師早期和現在的教法有何不同…我的想法是:只要能聽懂的,對你最有受用,就是最好的「法」…
回顧早期跟師學習,對師所教導的「根本作意」,「三依一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於滅,向於捨,「正知正念」,「法次法向」,「四食」,「十二緣起」等法義,有種「驚艷」之喜,因為之前在傳統佛教的「迷宮」裡摸索了很久,所閱讀的經典和佛書遠多於當年在準備大專聯考的參考書,對上述的「術語」雖耳熟能詳,但總覺得非常抽象,更不用說對自己有什麼幫助…直到聽師對上述名相的闡釋,才體會到那一句「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沒有透過真修實證的人的教導,經典上那些名相和法義,永遠只是抽象的「處方簽」,而不是你真正吞下去的葯丸…

自學習佛法以來,曾聽過不少出家眾或居士說法,有些還算頗有名氣的,但總覺得他們好像在轉述別人的東西,或像在上國文課,照本宣科的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感受不到這裡頭有他們個人生命的體驗,更不用說「法喜」了…直到開始與師學習,漸體驗到:如果你在修行上真的有所體悟,你一定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來表達,而不用引經據典(還曾聽過「離經一句即是魔說」的謬論)
近年來,更可體會到師在教法上,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因為對一個心靈完全自由的人來說,語言只是他方便使用的工具,就像一位武功高手,不管是刀、劍,或長矛,交到他的手中,他都可以揮灑自如,不會拘泥於某種特定的工具…比如說,像「無明」、「根本作意」這兩個佛教術語,師很善巧的改用「看有不看無」,「不會欣賞就吃虧」,「注意力要擺對」,「無明就是沒有對焦,對準上帝」,「隨時戴上法的眼鏡」,「沒有用佛陀的眼睛看,聽,就當作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一般人難以體會「佛陀的心」,現改用六度——「由衷、單純、認真、主動、謙虛、浪漫」——這是佛陀的心展現的六個面向,我們只要隨時回來六度,就越來越接近佛陀的心…另像「佛隨念」,「隨時回來中心線」,就是隨時回來慈悲喜捨,出離心…
雖然覺得師早期的講法很棒,現在聽到「道法自然」也很受用,問題已經不在於哪一種形式,而在於:當你準備好了,即使師隨口而出的白話口語,也足以讓你「幡然醒悟」,就像舍利弗當年聽到馬勝比丘的一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世尊,常作如是說」,當下就得法眼淨;就像師曾開示的「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出現了」。當我們的身心已經成為「法器」了,才能夠領受法的甘露,否則,在凡夫眼中,佛陀還是凡夫,「法」還是抽象的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