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2011韻雅)
今天是每週二的法會,前往《聖脈》的路上,感覺身心黏稠沉重,許是雨下太久了、缺乏陽光,最近做事總是卡卡的、鬱鬱地,有些「必須做」的公務一直拖延,想做的事又猶豫不前。
拖著無明的腳步爬上中心的樓梯,推門進去,咦,排排坐?今晚要跟師連線!師的聲音從音箱傳過來,一陣溫暖流進心窩。
今晚再次開展三饒益這全套修行法門的定義:梵行饒益--深信在每一種關係中建立身語意的清淨流動;法饒益--以四諦八正道建立宗教情操,與世間法結合;義饒益--推廣普世價值、守護個人主權與信息倫理。
師簡潔點出普世價值的戒--不欺、不妄、不害,只要悖離這原則,就生惡了。這清楚點出為什麼我們要探究台灣歷史的真相、要求政策透明化、對現今統治手段的欺罔加害要表達憤怒之聲。
國族歷史緊密地牽連著個人的生命史,台灣從殖民到黨國統治的壓抑,我身在所謂的民主年代還可以感覺到那個深深束縛,而且是遠溯至中國儒化思想的包袱。
儒家思想長期成了中國統治的工具,把孔孟哲思外化成為約束的框框,用道德來批判他人。這是「他律」文化,用社會、家庭價值來箝制個人思想,這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下的文化,是充滿隱性暴力和欺騙。相對的,「自律」文化是自發性的內化能量,追求做最真、最善的自己,即便在社團中必須建立規範,也是基於人權與尊重。
「尊重別人」是義務,「受別人尊重」是權利。
我應該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句子,犀利到我的皮膚毛孔都可感覺到刺激舒張。
我從來沒有想過--受別人尊重是一種權利。從小在批判、歧視的眼光中長大,不受尊重已經是家常便飯,偶爾受到禮遇時,反而感動萬分。在這樣環境成長,我們對基本人權的覺知變得很駑鈍、很被動。
「依賴」是另一個精彩的詞,怕失去自己,怕失去別人。做事上的依賴是為了做更多更好的事情,情緒上的依賴則會造成苦,阻礙做真正的自己。
常常,我很懊惱為什麼自己這麼沒有主見、沒有個性,記得剛來《聖脈》時聽到師開示:「修行不是把你單調制式化,而是讓你越來越有個性!」這句話一直在心中激盪著,因為我多麼嚮往可以做個有個性的人!
今晚聽了師的開示,這條路似乎更開朗而清晰,一週以來的晦暗在此刻又充電飽滿。晚上睡前靜坐,合掌向佛師禱告,眼眶一陣濕熱,淚珠低落,感恩佛師引導,讓我可以用愛來擁抱過去的歷史,涵容這個痛,轉化成另一股正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