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說她看到初五一過,垃圾車裡就丟了一堆的年糕、發糕,因為那些東西要由除夕一直放到初五,除非是放有防腐劑,否則早就發霉了。那些食物擺了不吃,讓它放到壞掉,實在好浪費。接著大家就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像年輕的友人會勸家人只要拜鮮花素果就好。中年的友人說,因為回去還有婆婆在,所以還是必須照步來。友人和我因為不住在老家,才得以免掉這些麻煩事。
今天我就問了朋友和診所護士小姐,她們如何處理過年的那些拜拜用品,朋友雖然設有公媽廳,但沒有與婆婆住,就可以按自己意思把三牲簡化成乾貨,但她同樣為年糕拜過就要丟掉而有「罪惡感」。
護士小姐說,她除夕拜完,第二天就要回澎湖老家,那些祭品都堆的冰箱滿滿的,到今天還沒消化完。結果今明兩天要又拜元宵,冰箱又要堆一堆。我問她,難道沒改進的方法嗎?要這樣年復一年的拜這些沒人要吃,或者是放到壞掉的東西。祖先或神明會希望我們如此糟蹋食物嗎?護士小姐說,對喔!今年我不管了,我一定要改成一些乾貨就好,我們的冰箱真的放不下了。
發覺大家真的都很不喜歡這種拜拜文化,能簡化就簡化,能應付老一輩就應付一下老一輩,這也是我們台灣的「村八分」。但我相信隨著觀念的進步,生活型態的改變,這些食古不化的文化將被淘汰。
冠智說到元宵夜提燈籠的由來?據說源自漢朝有「宵禁」的時代,晚上不能隨便外出走動的,要經過官府核准後給一個「官府燈」才能上街走動,只有元月15日這天的晚上才可以自由活動,難得有一晚大家可外出,當然興高采烈,演變到後年大家提著各式漂亮華麗的燈籠外出,賦予了鬼神的傳說。後來朝廷借勢結合政治與宗教,加在一起就產生「天燈」、「水燈」、「座燈」這一系列產品出來,政教合一思想改造,好利用鬼神控管人民。
陪先生去雲林醫院看診,看完後,還有一點時間,就繞到古坑的慈光寺旁看看櫻花。大概是櫻花已經非盛放時,綠葉已經冒出,只剩寥寥落落的幾朵櫻花,所以完全沒有遊客。慈光寺前的劍湖乾淨的如一方翡翠,黃昏時間吹來一陣陣涼涼的山風,大概是整區的樹吐出的氧氣太乾淨,太夠我們用了。一吸,竟然覺得山中的風像是深山裡未經污染的山泉,帶著甘甘甜甜的味道,很順口。
站長的話:
我們總是要想辦法讓這些剩菜變身,譬如說白斬雞變成蔥油雞、三杯雞或用滷的、煎魚變成紅燒魚、白斬豬肉或香腸炒蒜苗等。
但這二、三年有改善了,只要初一的午晚餐靠著大家「群策群力」就可以消化完! 既始如此,大年初一還是吃得很不是味道,而且我都得拜託小叔們和小嬸們回來幫忙吃!
往年除夕得拜一隻雞、一大塊豬肉、一隻魚, 初二也是如此。 不要說神明看了頭疼、我們也吃得很辛苦! 現在初二已改拜水果了!還有以前婆一定會準備一大鍋「長年菜」,用排骨和剁下的雞頭、雞脖子、雞腳等燉煮,一大鍋油油的湯加上燉到變成黃色的芥菜葉子。我看了就反胃,但婆家人吃得津津有味!(03-06-2015 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