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我好習慣做世間的開心果,永遠笑臉迎人,還記得同事們常說只要我一到辦公室,整個空間就熱鬧了起來。但其實,我的內心非常黑暗,甚至很期待「永別」的那一天可以早日來臨。記得當我看到美國喜劇男演員…羅賓威廉斯的自殺死訊的時候,我並不意外,且心有戚戚焉呀。
以前面對家人,我算是比較沒有那麼陽光的,無論是內在或外在,都多了些抱怨或悶著不說話的性格。聽到爸媽吵架、或是對我的一些嘮叨…等等等,都容易讓我感到厭倦,不想去理會,一心活在自己的黑暗裡。
我從沒想過人生是可以有選擇的,想要成為關係中的開心果是有方法有要領的。
注意力在那裡,心就在那裡。經過這些年定課與聞思的鍛鍊,把喜心放在心上正面取角,願意真誠地朝著性格的弱點不斷調適,讓陰暗面浮出水面透光、發亮。感覺到身心的穩定度漸漸在提升,相信只有先把自己調適好、照顧好,才是一切流動關係的根本。雖然自知仍有廣大的進步空間,但已多少體會過由內透到外的喜樂,一種飽含自信的自由。
跟父母共住(最親的自己人),挺具挑戰性,也就是說增加了許多練習的機會。
期願我能真真切切地成為環境中的開心果,讓空氣中隨時呈現一股放鬆流動之氣。鬆,將自然引導出正向的情緒,與喜樂常在。
以前媽媽經常為了爸爸漏吃了藥物而起情緒,自責地怪罪爸爸怎都不自己記得,什麼事都要靠她….。現在大家會用玩遊戲的方式互相提醒,「爸您領藥了沒?藥局快打烊了」等…,爸現在也會很自然地去跟媽媽說他要來領藥了。
呵呵,遊戲一旦建立,就沒再看到媽媽為此而不安了呢(說也奇怪,爸爸好像也比較會記得吃藥了耶)。
另一個在照顧上,媽媽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氣死我了」、「煩死我了」。我若是不去關心關心,媽就會生悶氣好一陣子。這部份我也一直在思考,該如何幽默地創造出另一場遊戲。前陣子我終於有了靈感,憶起之前一日曾經分享過伊倫想要買一支手機的觸境,於是當我聽到媽媽連續唸這幾句口頭禪時,就誇她的「自創曲」好好聽,很有創意,媽媽一笑,就化開了當時的氣氛。
所以往後只要拋出這類的口頭禪,我們就以「又再練自創曲啦」來對話,甚至有時媽媽的口頭禪一出口,她就自己先笑場,放下了原先的緊繃念頭。
對於關心我少食的這個部分,我試過許多方法(算說教),自知無法改變,於是現在當媽催我吃東西時,我都說「好~~牽絲」、「還太燙,再等等」,她若說不燙了,我會說「還不行啦,我喜歡吃冷的」,這些也是事實,所以她大略可接受。等爸媽都吃完,媽媽的重心已轉移,我很可能就去吃個幾口,再將食物收整齊放冰箱,也或許僅拿些水果吃吃。這似乎是目前較省力的方式,就再繼續思考如何能更好吧。
昨天爸去復健回到家,復健老師讓他躺著做治療時仍拿著大大的球上下左右運行(平時他會躺著小睡片刻),回家後看得出他已經累斃了。
其實老爸已經算是有些心不甘情不願地去配合做復健(超不想去,但又自覺他需要去),這樣的累更是讓他憋著生氣,臭著臉,不發一語。
想說需來關心關心,別讓他繼續「練內功」。
「爸您今天做了劇烈運動喔?怎麼這麼厲害!」
看爸的面部有鬆動,想開口說話的樣子,也可能是累了,說不太出來。
「還行嗎?不然我們跟老師說說,我們做簡單一點的,慢慢來。」
爸只簡單表達說「那球好重」,就沒說了。
讓爸知道下回我們會去告訴老師,讓他安心。
聽他說話都沒力了,且整個下午都在打盹,從椅子上跑回床上呼呼大睡。
老人家年齡大了,我也只能盡力協助來保持他情緒的安穩嘍。無論去復健或日後選擇不去都要開開心心呀。
關係是需要經營的,發覺用哄的、用玩的方式確實輕鬆。當彼此的情緒常常保持穩定,喜樂尊重與成全自然就會多一些。而親子關係也只是所有關係的一個縮影,相信關係流動,有助於彼此的信與愛的提升,相對的依賴與黏著自然較易脫落。
這些都是以前的我所無法體會的環節,要不是因為這些年來的鍛鍊,讓我有機會一步步正向地面對人生中種種的考驗,也才不至於抱著顆情緒的未爆彈,恐早早踏上了羅賓威廉斯這般之不歸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