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親子關係的主體性

(03-06-2014一三)
兩天前,大女兒說她同學的妹妹失蹤了,她去參加圍棋比賽,然後就沒有回家,手機也放在家裡沒帶出門。太太很關心這件事,我想她可能聯想到小女兒曾經晚歸,手機又聯絡不上的那一次痛苦經驗。岳母聽到太太說起此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女孩子不回家,多半是交上了壞朋友。太太要岳母留些口德,岳母則加強語氣,堅持自己說的絕不會錯,兩人還為此槓上了嘴。
家人報警,媒體報導,女孩最後也打電話報平安,雖然如此,女孩仍沒有回家,她覺得家裡的壓力好大,她選擇向社會局求助。家中生計靠爸爸開計程車維持著,媽媽則寄望女兒的圍棋獎金能貼補家用,甚至讓家裡生活富裕起來,或許因為如此,媽媽才要女孩休學,爭取更多的時間鑽研棋藝。

女孩有圍棋方面的天賦,我不知道下棋這件事是否會讓她感到愉悅,一旦勝負決定獎金多寡時,她是否還能夠頂住「不能輸」的壓力呢?雖然不知道女孩在想些什麼,也不清楚她們母女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心結,但我佩服她最後的選擇,說不定不告而別所需面對的親子壓力,更勝棋盤上的輸贏。
社工說,少女離家出走的原因,在於溝通不良,不過,一般華人家庭的溝通就是父母說、子女聽,所謂溝通不良,無非子女不想再繼續聽下去了。在崇尚孝道的華人家庭裡,不聽話就是不孝、大逆不道,放大到國家本位,那就是不忠、罪該萬死了。不過,長輩都會將一切美化,反正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是嗎?
女孩需要透過離家找到自己的主體性,家人也可藉由女孩的出走認識自己,而溝通不就是誠實面對自己被什麼束縛,又是用什麼教條綁住了他人真正的溝通,不過是還給彼此自由,讓大家都有機會做自己的最真。
比較猶太人與華人「孝道」之間的差異,很容易理解猶太人親子文化遠遠優於華人。猶太人從小鼓勵子女問問題,不鼓勵他們乖乖聽話;反觀華人的子女只准聽話,不准問話,長大後很會搶話,然後責怨對方都沒在聽,人在心不在。華人家長在乎權力與金錢,所謂榮耀父母,主要指功成名就,猶太人則 “Always stay true to yourself,”相當尊重子女的個別差異,樂見子女做自己的最真最嚮往來榮耀父母。由於價值觀迥異,兩個民族的人格特質很不一樣。華人從小就被要求服從,個性上飽受壓抑,長大後得不到思想上的自由,做不到精神上的獨立,而猶太人早已在各個領域中引領風騷。

有人質疑魏德聖KANO美化日本殖民,蝕臺灣的主體性」,質疑的人完全不理解只要大一統思想存在,習慣從中國看台灣,臺灣就不可能有主體性」,真正應該指責的是我們的親子教育、學校教育,什麼時候有過個人的「主體性」: “Always stay true to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