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附近有個「濱之鄉」小學,最近是全世界爭相模仿「學習共同體」教育體制的典範。
「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創始者是日本東京大學的佐藤學教授。他在一開始的前15年提倡的是減壓式的教學法,宣導降低學習壓力、降低課程時數、減少學習內容…,但15年來推行寬鬆教育理念的結果,並沒有改善日本的教育環境與成效。
佐藤學教授經過15年不斷地挫敗與錯誤中學習,他終於慢慢體驗到學生與教師其實就是學習共同體,透過雙方的討論與交流,更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佐藤學教授終於明白,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才是提升教育成果最大的原動力。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角,教師鼓勵學生多發問,教師的角色變成多聽少說,老師在過程中也是在學習,這樣的方式就是一種協同學習。
前陣子台灣的教師群(包括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到日本濱之鄉小學做教學觀摩見習,希望對台灣12年國教的起動有幫助,他們看到小學老師將低年級的學生兩兩 分組,變成小組式的座位編排(中高年級為四人一組),透過學生的主動發問和討論,教室中學習的氛圍非常高昂,再加上老師一旁的指導與協調,跟過往死氣沉沉的教學環境有著天壤之別,除了讓學生的創造力與思考能力充分發揮外,學習的效果更是相對加乘。
其實,我最近也將這樣的方式應用在靜坐班,感覺最受用的是自己…。聆聽每個人內心聲音,除了讓大家都有機會思考和提升興趣外,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修行不只是安靜地坐在坐墊上,修行應該就如師教導的,它在一切行住坐臥中,在生命每個最燦爛和陰暗的細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