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大體捐贈的故事

(2013-11-11季菁)
看了主題之夜裡的「奉獻的死亡契約(紀錄片原名Donated to Science)」,記錄了2009年幾位大體捐贈者給紐西蘭奧塔哥大學達尼丁醫學院(Otago School of Medicine in Dunedin)做為醫學院學生解剖用的過程。
大體奉獻者生前娓娓道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家庭、他們之所以願意捐贈的原因。有的是期望能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或許它也有在乎的,但他說死了就是死了,也就沒了那些會在乎的事了。一位說,我生前是位自私的人,但我希望死後人們想起我,不會再覺得我是自私的。
雖然當事者是自願的,但他們的家人有些還是不太能接受,他們一想到葬禮中,沒有可以憑弔的遺體,只有鮮花,就有遺憾。醫院會舉辦一場家屬與學生之間共同參加的告別式,讓學生說出對捐贈者的感謝,也讓他們對捐贈者的生命可以有多一點的了解。家屬也可以了解他們的親人會對學生有何幫助,以後將會被尊重的處理。
最震撼的應該是第一堂課,有的學生是第一次面對死人,他本來以為死就像睡著了,但沒想到他的眼竟是睜開的,表情竟是糾結的。雖然老師告訴他們,會感到噁心、傷心、難受....都是正常的,但還是有學生昏倒了,甚至不想再念醫學系了。但老師認為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的學生也未必不好,因為他們較能感同身受。
隨著幾堂課過去,學生漸漸能適應,他們有興趣的,甚至認為剖開身體就好像打開黑盒子,探索到秘密。但是真正接觸到人的身體和內臟畢竟不一樣,皮膚比我們想像的薄,骨頭比我們想像的硬,死者的肺臟不像活人般美麗鬆軟有彈性,而是沉重黏糊糊的。腸子也是呈現焦褐的難看顏色,而且一打開還有糞便和惡臭味。但觸到心臟,有的學生就很有感情,覺得他和感情、靈魂有連結,會聯想到靠到一個人的胸前聽到心跳聲的溫暖。打開腦部,大家也會感覺到我們的運動、思考、情緒,竟然是由這軟綿綿的東西所主宰。從第一堂的震撼,到後來習以為常,有的同學會提醒自己退到一旁,重新感受他曾是一個會哭會笑的生命,而不是只是一團組織。
導演紐西蘭醫生Paul Trotman
到了最後一堂課,老師要學生們將被切割的七零八落的大體組合好,然後重新封好。上了這麼多堂課,學生多少會對大體產生依依不捨之情。有人說,他在悼念一位死者,一個他不曾參與的生命。死者的軀體被破壞得亂七八糟,而這竟是死者所想要的。
也有人說,他超越了恐懼,敢於面對死亡,他自由了。最感人的一句話是:希望我們現在所做的,所得到的,會讓捐獻者相信他所做的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