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躁動的心安靜了

(10-07-2013一寂)
中午與27年前的學生聚會,他們的年紀大約在3839歲,有相當的感情經驗與社會歷練,他們的孩子,大都是幼稚園與小學階段,我們的話題就從孩子教養開始。
我分享著新近認識的「伊帝馬托兒所」,「幼兒園八月份開始招收新生,為了要讓初次入學的新生能適應環境,有最好的照顧品質,園長很堅持,一個星期只收一位新生,新生待在幼兒園的時間,從每天一小時開始,等新生慢慢適應到可以留下來用大家一起用午餐,再慢慢延長到新生願意留下來休息睡午覺。」
「園長很堅持要以學生為主,要照顧到他們的生活節奏與適應狀況,而不是一開始就要學生適應制式化的生活常規...八九月份,幼兒園的人事費、午餐費、水電費,一切開銷都是照舊,但是新生入學收入不一定足以應付正常支出,我幫園長算過了,她有可能會虧,....這位園長是很堅持辦學品質,她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時代曾經參加過澳洲遊學團的佳惠,也談起她的澳洲經驗,「我是由學校出團老師帶隊,觀摩澳洲姊妹校,也跟澳洲學生一起上課;有次測驗,由台灣老師出題,她出兩種題型,一種是選擇題,另位一種是問答題。」

「結果,就在考試的時候,澳洲學生當場抗議拒絕作答,他們說他們不會寫選擇題,選擇題裡面的選項都不是他們的想法,他們要自由論述,才能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意見。」
「那時候,我才發現,台灣學生只會勾選選擇題,你把選項拿掉,他們就不會作答,台灣學生碰到問題,幾乎是不會思考不會表達,都是要出社會後,才慢慢摸索學習,甚至有人還是學不會,這件事給我感觸很深。」
的確,這件事讓佳惠開始反思台灣的教育問題,她的兩個孩子,一個小三,一個幼稚園中班,她開始面臨台灣主流教育價值的挑戰與壓力,「要不要雙語?要不要學才藝?學一個版本夠不夠?」
小三的老大,在安親班老師的要求下,寫著一張又一張的測驗卷,還要準備各種不同版本的參考書,老師的說詞是「各家版本都要學,不然,會輸給別人。」
佳惠內心真正的聲音是,「孩子根本不需要那麼累,而且,現在就算是大學畢業,出社會還是要重新學過,學校教育跟社會需求根本是脫節的」,她在職場所見識到的社會新鮮人已經足夠讓她理解台灣的教育問題,完全足夠。
我先說明政策轉變,「當年九年一貫開放一綱多本,用意是鼓勵多元思考多元價值,當年教育部也一再宣導,『基測命題一定出自各版本的共通概念,以評量學習能力為主』,學生只要讀一種版本就夠了,請家長放心。」
「現在的12年國教,政策模糊不確定,宣導也不夠(就我所知,好像沒什麼宣導說明),很多老師家長誤以為學生要學會所有版本,造成學生課業壓力,也浪費學生的時間精力,這些都是不必要的空轉。」
「台灣教育一向以精熟練習與紙筆測驗為主,疏忽實際操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傳統科舉制度的翻版。」
我們的討論開始切入教育核心,「教育要教什麼?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建議,「信心,隨時隨地有再出發的動力;語文表達能力,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邏輯思考能力,培養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佳惠蠻同意的,她也提出問題,「我們都知道要培養孩子的信心,但是,當你拿到孩子的成績單,當你看到她的成績遠遠落後別人時,很多家長什麼都忘了,就會開始要求小孩,忘記信心最重要了。」
這就是問題所在,「信心的考驗是在關鍵時候,有信心的家長,才能帶出有信心的孩子,孩子在你的眼中,永遠看到欣賞,永遠看到你知道她想把事情做好,她知道媽媽了解她相信她,儘管她現在還無法做到,但是,她的心就會安定下來。」

相信每個人都想把事情做對做好,是信心之源!
當我的心被看到被確定被深深的善解時,所有的不安,頓時,散了!鬆了!沈了!躁動的心安靜了!這是宇宙間最神奇卻又最自然的力量。
這個答案有點出乎佳惠的預期,卻又是我們曾共有過的生命經驗,不難理解,佳惠笑了一下,沒有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