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兩位黑膚色友人在台灣都有被歧視的經驗,一位是非裔美國人,國際知名詩人,來台交流,他搭電梯時通常台灣人都會迴避進入;另一位的經驗是媽媽叫小孩不要靠近她,每次我邀她去大眾池泡溫泉她都婉拒,應該也是無法感覺自在。
在泰國城市中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甚至定居於此,連小島上也多是世界各地觀光客,膚色不同、語言各異。台灣原本該是這樣多元族群的開放海島性格,可卻發展成有點封閉的大陸性格,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中台港澳,甚至還可加上美國人,他們都缺乏對世界其他族群文化的認識。
有個好笑的例子,我在台灣常被以為是外國人(膚色較黑),在泰國和印尼卻總是被誤認為當地人。台灣社會的「漢化」很深,早年對原住民也很隔閡,平埔族叫熟番,高山族叫生番,有一大票「漢化徹底」的平埔族還歧視「漢化不完全」的平埔族呢!在台灣只要外相有點差異,就可能被歸結為為異類,然而在多元文化的東南亞國家,只要有點類似,就可被接納為同類。甚至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分類,我的創作永遠都在中間地帶、資源弱勢的跨界類。
有限的視野,有時候變成無知,也會衍生為外國人眼中的不尊重。
昨晚有個親身經歷,我甫從游泳池蒸氣室走出來,走在前方的女士突如其然跟一旁座椅的女士打招呼,那女士說了一句:「那是外傭嗎?」我聽了有點傻眼。可以善解她或許無意,因為我剛從泰國海邊曬了一週回來,但是誤認為所有黑膚色的泰國、印尼、菲律賓人都是傭人,這就是無知了,而且是有階級心態的不尊重。「家裡有幾個傭、幾個長工」是很多舊社會財勢的表白,如今仍不自覺地流露在日常不經意地言談。就像曾有過黑奴的舊社會,看到黑人潛意識就連結到黑奴。
想起一直到國中我都以為所有外國人都說英文,國一剛開始自學英文,有一天在基隆市場賣飲料遇到東南亞外國船員,當時很興奮可以練習英文,沒想到對方的英文卻不佳。這個無知,直到有次我在歐洲旅行時,一直跟對方說英文,對方不耐煩地說:I don’t speak English.突然我才徹底了解,原來我錯置對方的文化背景,沒有尊重其主體性。
這次回台灣,期許自己能以更包容的態度和視野來與人互動,我們是地球人、世界村的一員,不以貌取人,直覷真心,才能有真正的相互學習,認識族群、了解文化的差異,真的可以拓展生命視野、給彼此更多的交集,臺灣人要走出被漢化的自我中心,走出只有禮法秩序才是倫理的封建道德,只有走出那窩在小小族群世界、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在,建立起真正不依附大國、不對權貴逢迎的自信,臺灣人才不會歧視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