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體會一舉一動的虔誠

 (12-09-2011一心)
昨天,忙著寫日記、上網,每次回神注意時,都發現自己在吸氣或憋氣,舌頭整個貼住上顎,讓吸氣變得困難。今天一早醒來,舌頭終於是鬆軟的了,自然地往下安放。口腔後頭有了空間,後腦和後頸,彷彿就同時找到了按鈕,輕易地開啟、無拘無束了。頭頂上方那條絲線輕輕往上一提,姿勢和呼吸,不再費力,一舉一動,自然而省力。
今天,是師資訓練課程第三循環的第一天,主題是「成長」。
在進入下一主題「成長」之前,我們先回到放假前未完成的、關於上一主題「穩定」的討論:生活中,什麼會帶給你穩定?
Sheenru提到「儀式」,延伸出兩層意涵:一,依照身體以及大自然的韻律,去形成生命的節奏感;二,在每天重複的、最不起眼的平凡事物上,體會一舉一動的虔誠。看見,自己是浩瀚的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微塵,但這個看見,卻讓生命的每一刻,變得格外神聖。
下一個主題是「成長」,但與其說是成長,不如說是「允許成長的空間」,沒有空間,就不可能成長。
練完調息法,回到自然呼吸、靜坐觀息時,反覆體會著:「我們是呼吸的人、是氣息、也是含容氣息的空間。」Stephen說,釋迦佛當時在菩提樹下的體悟,就是成為那含容一切的空間,對於所浮現的一切,不去抗拒或抓取,只是含容。然而,不去控制生命的自然,需要放鬆,維持清醒的觀照,需要精進,兩者相加,可稱為「訓練有素的放鬆(disciplined relaxation)」,就是「中道」。
想到師的開示:「在苦修各種打坐法後,(釋迦佛)身體漸衰竭,不經意地回想起少年時代一次在田野邊(蒲桃)樹下愜意的打坐,他進入了很自然的初禪喜樂一心,只是當時不知這就是二十多年後幫助他走出禪定困境的樞紐。他開始信任身體的智慧,不再因厭棄而視身體為障礙。...佛陀出家前是樂行,出家後是苦行,兩者皆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找到了最省力最自然也最受用的精進。」
午休之前,詳細講解調息法,Stephen再度強調姿勢的重要,他說:「世界上許許多多修行的法門,都會講到『中心線』,」他轉頭問我:「妳說過,從妳的老師所傳承的練習裡,很注重『中心線』,可以跟大家分享為什麼嗎?」我回答:「因為,這條中心線,不只會幫助我們校準姿勢,找到一個最自然、省力的狀態,更重要的,這條中心線是與天、地連結的,所以,個體的生命可以超越形體、超越自身的格局。」他說:「這條中心線,是呼吸與生命力的軸線,所以,每個呼、吸,都是跟天地的對話,都是與外在世界能量的交換。當呼吸的可能性被開發了,身心的容受度擴張了,生命潛能於焉釋放。如果說,瑜珈練習的目的,在釋放生命潛能,那麼,關鍵就在呼吸。」
一位學員叫茜茜,休息時間跑來問:「最近,走在路上的感覺不同了耶,好像,跟身旁的一切,有了一些空間,不那麼容易受到影響。是對的嗎?」
嘻嘻,空間出現了,成長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