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泥土是有記憶的

(01-04-2015一律)
前天到白河一遊,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裡的風景,而是與《白荷陶坊》主人林文嶽幾分鐘的對談,林引領我們到他幾件作品前分享他的創作過程
在一幅荷花畫前,他說這幅是隨興而作,若拘於嶺南派或哪個畫派就會被「框住」,畫成之後太太看了很喜歡所以就送給她~在畫的下方貼了一個代表「已賣出」的紅點
有一尊泥塑,是一個人尷尬的笑,呈現他曾因小孩剛出生,為了「奶粉錢」不得不擺攤謀生當時在路邊擺攤畫蓮,畫桌另一頭是圍觀的人群,人們認為敢當場作畫才是會畫畫,那時他還不是很專精畫蓮,後來一天練了16小時,畫了上萬幅,不專也難
感覺泥塑臉面的表情真的很生動,不太像是開朗的大笑,請教他:「怎麼如實的把心裡的意象或感覺透過泥土表達出來
「其實已經在內心的蘊釀很久了,真正動手做卻是在很短的時間完成
「泥土若太久不去動它,就會變硬不能再形塑,你是怎麼拿捏時間的
他回答的大意是:泥土是有記憶的,你摸過後它就會保留,順著你的意思讓一律体會創作者和用來詮釋內心世界的材質已經合而為一了
又有一尊自述做完農事後休息時安詳滿足的笑容。「這件作品創作的時期是否比上一件較晚,那時的心境已經較順了
他說:「忘了,不過在創作的過程中會發現生命新的領域」原來,創作不只是在闡釋過去生命的体驗,也同時在探索自我生命的其他領域
「怎麼可以為理想而堅持,因也曾經困頓過
「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來,昨天過了就是過了,今天絕不同於昨天」「父親當年聽到我想唸藝術時,皺了一下眉頭,但之後也沒有強烈反對」林還說他國中時是唸牛頭班的,在牛頭班沒什麼不好,生活很快樂,不是放牛而是養鴿子
他強調:藝術不專屬藝術家,美感是每個人天生都具有的能力,只是在後天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漸被壓抑和抹殺了,他舉例:在路邊擺攤賣畫時,曾一有位口嚼檳榔土裡土氣的男子買了他畫上荷花的T恤後穿上身,對自己一下子「改變氣質」露出高興的笑容
上網查一下林文嶽的資料:
白河在地人,國立藝專畢業後,決定返鄉奉獻,把藝術和當地的特產「蓮藕」結合,透過藝術幫農民推銷:如幫農民設計蓮藕粉外包裝的紙盒,取名「藕是蓮長」,靈感出自電視連續劇~「新兵日記」裡面有一位講台灣國語的連長;此外在農業不景氣時,邀請有心人士認養蓮花田,日後推廣「白河蓮花節」活動;他還特地創造出代表白河特色的「白荷」白~這個他口中溫潤的顏色,是把蓮花凋謝後的蓮蓬燒成灰後和陶土混合,用來製作花瓶,外面畫上蓮花,燒窯出來的作品(以花瓶為主)呈現它特有的溫潤感,有別於中國傳統瓷器的亮麗白
林先生講話斯文溫雅,定居白河,畫荷,關心在地庶民的生活,以無所求的心在農村過著簡單純樸的生活,他認為只要你想貢獻,農村總有你可以下手的地方,且它不像在都市是「競爭」的關系
初次認識這位藝術家,感受到「在地的生命力」,白河最美的是人,他似找到自己生命適當的角色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