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2015 一心)
什麼是伊斯蘭「政教合一」?「政」的意思是「保障個人獨立自主等普世價值」的治權,「教」是「不容許獨立自主的種種教條」,他們稱之伊斯蘭價值。伊斯蘭「政教合一」主張教權高於治權,父權的伊斯蘭價值高於平權的普世價值。
如果包頭巾出自於自己選擇,應該不會有人反對,但如果個人的意志必須屈服在宗教社區的壓力下,規定女人必須包頭巾,個人沒有說不的權利,那就叫做「政教合一」了。儘管法國穆斯林目前沒掌權,但女人自行決定不包頭巾,可能會被人身攻擊,與其說法國政府禁止穆斯林包頭巾,不如說法國社會主張「政教分離」:教權不可以高於治權。
「政教分離」,在確保每個領域公民的獨立自主。廣義而言,只要不捍衛個人獨立自主的權利,都叫做「教條」。唯有在「政教分離」的精神之下,我們的教育,才可能脫離政黨、特定宗教和特定意識型態的掌控。你的宗教信仰,你的政黨或特定意識型態,再怎麼虔誠、神聖、偉大,只要是抽象的存在,都可以接受激烈的批評。教堂建築物不是抽象的存在,你不可以攻擊建築物本身,但你可以燒燬對方的聖經,只要對方沒有所有權。
在一個政教分離的社會,如果被侮辱的是你個人,被侵犯的是你的隱私,你可以走法律途徑,告上法庭,但絕不可以動用私刑。如果被侮辱的是你的信仰,你可以筆戰捍衛,你也可以畫漫畫、諷刺回去,但你不能限制對方創作的內容,更不能以此為由,以暴力傷害對方。
「法國應該包容異文化和異宗教,不然就是雙重標準」。多元是好事,但穆斯林社區容許多元嗎?如果穆斯林社區根本不容許多元,那法國想捍衛穆斯林社區的公民自由,就算不包容異文化和異宗教嗎?這不就像中共封鎖臉書、Google、Gmail,「你不尊重我一元,就是不包容異文化和異政權」,「台灣應該開放中國資金、商品、服務業,甚至允許中國移民,不然就是鎖國」?誤以為穆斯林國家的文化、宗教對內多元,和誤以為中國的資金、人流、物流,背後完全沒有政治議程(agenda)是一樣的。一旦讓父權取代平權,讓主權霸凌人權,讓宗教信仰凌駕公民教育,讓財團與媒體結合,甚至讓媒體變成中共傳聲筒,這時候還叫做媒體多元嗎?
公民教育為的是自由、平等,如果你的宗教信仰侵犯個人隱私或私生活,不允許不同的宗教信仰與實踐,一味要求別人包容卻不包容別人,或一味要求外人包容卻不包容自己人,這與提倡家暴已經沒有不同。說我公開不同意穆罕默德,就是侮辱褻瀆,只因你認定穆罕默德比你的親生父母還親。說我畫穆罕默德光屁股的卡通,就等於公開穆罕默德的裸照,這樣子無限上綱的認定,乃至展開人身攻擊與恐怖襲擊,人們就不可能自由往來,不可能沒有恐懼,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不可能互相理解認識。
如果都不敢發表,不能討論,怎麼知道誤解了什麼?冒犯了什麼?講出來,才有討論的機會。歐美社會因此認為言論自由很重要,專制社會不允許每個人做最真的自己,就不知道討論的可貴。
沒有思辨過,就容易似是而非,人云亦云。就像這次《查理週報》的恐襲事件,台灣會出現「法國多元是雙重標準,不包容異文化異宗教」的論述,根本沒有看清楚到底是治權在干涉教權,還是教條在干涉自由。
正常的移民,是因為認同。移民歐洲的穆斯林,主要是因為非洲或中東的母國戰亂,他們是被迫出逃的難民,他們逃難來,不是因為認同。不像移民美國的穆斯林多半是留學生與貴族富賈,加入美國籍要經過歸化(naturalization),要認同美國憲法與美國文化。歐洲要吸納這麼大量的難民人口,本來就有一定難度,加上這些難民多屬於比較社會底層,較守舊,相當抗拒融入學習當地文化與語言,還有很多傳統生活方式的堅持──不喜歡與法國人住在同一個社區、不喜歡進出同一個餐廳(因為不吃豬肉)、不喜歡上同一個學校,不喜歡接受法國的法律和學習公民素養,這簡直像是要在法國建立租界區,自己社區要有自己的「領事裁判權」,享受「治外法權(免除本地法律司法權)」。
對於這次事件,教宗回應說:「當你辱罵我的母親,你就要有被揍的準備。」這種不符比例原則的比喻,有點不倫不類。
《查理週報》的事件,不妨看成是1989年《魯西迪事件》的延續。
1989年,印度裔的英國作家薩爾曼·魯西迪在作品《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s,或譯《魔鬼詩篇》)中批判伊斯蘭教,而遭伊朗最高領袖何梅尼(Khomeini)下達全球追殺令,西方國家的穆斯林社群上街抗議並焚書,幾位跟該書的翻譯和出版有關的人,遭受攻擊,甚至傷亡,有些書店被炸彈攻擊,在一些國家的暴動中,也有人因而喪生。
魯西迪在公開回應中,稱穆罕默德為「世界史中偉大天才之一」,但指出伊斯蘭教義本來就認定稱穆罕默德為人類,因此,不可能完美。他也說,該書並不是一本反宗教的小說,而是一種書寫移民、其壓力和轉變的嘗試。
追殺令由何梅尼於1989年2月14日宣布,英國在與伊朗交涉失敗後,於3月7日宣布與伊朗斷決外交關係。1998年兩國恢復外交關係,作為復交的前提,以穆罕默德·哈塔米總統為首的伊朗政府宣布「既不支持也不阻止對魯西迪的刺殺」。
掌權近26年的伊朗現任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Ali Khamenei) ,卻在2005年重申追殺令仍然有效,每年的情人節,魯西迪仍會收到伊朗政府的提醒說他們還沒忘記要殺他的誓言。殺他的賞金,高達330萬美金。
到底是誰在干涉誰?
真正的宗教價值在包容、在無諍、在超越世間的對立。一個宗教,不論多麼神聖、偉大,只要少了包容,就不再神聖、偉大。無諍不是沒有是非,無諍是看到每個人都嚮往神的性情、嚮往真理的公義和聖潔。宗教的價值在比普世價值更懂獨立自主、更懂什麼是愛。
延伸閱讀:《泰晤士報》專訪阿揚‧賀西‧阿里
延伸閱讀:《泰晤士報》專訪阿揚‧賀西‧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