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他送我一包「鷹獵米」

(11-29-2014一寂)
youtube認識盧紀燁與「壽豐印象」,找機會登門拜訪,我好奇他所創建的在地小農交易平台「壽豐印象」如何跟「壽豐農會」區隔功能與運作?因為我對這部份是完全空白無知。
「一般農民對農會是又愛又怕,很想靠近又不願意太靠近。傳統上,在地的老農受限於知識訊息,他們必須透過農會才有物流與市場,但是,農會為了促銷,又會壓低農產品的價格,影響老農的收入」,「基本上,農會所提供的功能,我們都有,只是我們所提供的農產品約七八種,沒辦法像農會那麼大規模與全面性。」
「『壽豐印象』並沒有強調有機無毒,我們強調生產者必須標示清楚,我們想提供的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誠實』與『相信』。」
「我們跟生產者之間是夥伴關係,我們不是合作社,也不是產銷班」,他對「壽豐印象」的想像與嚮往是「農民組合」,他覺得「在台灣,要成立『農民組合』很困難,因為台灣人不太能合作對話,尤其是那些很優秀的人才。」
「『壽豐印象』對在地老農可以提供物流與金流的協助,但是,老農過去的產銷經驗,是將農產品裝箱打包,一車車交給農會送到批發市場,然後喊價出售,就了結了,他們完全沒有規格化的概念現在他們跟我們合作,這些規格化的紙箱、標籤、瓶瓶罐罐,我們都要準備,至少三五十萬,這些都是隱形的資金,你完全是看不到的;你在平常時來『壽豐印象』,你會覺得它幾乎就是個加工廠,只有在假日顧客上門時,我們才會打開實體店舖,讓大家參觀選購。」
「公部門對年輕人返鄉務農,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協助,舉例來說,資本額1000萬跟資本額100萬,申請經費所需要的手續是一樣的。以我的資本額,我不可能投資人力時間在這上面,不符效益,我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有時候在申請經費時,還必須要有相對性的押金,那就更不可能了,我的錢需要不斷的流動,我不可能為一個不知道的結果而投注資金….。」
我們的話題談到最近年輕人返鄉務農的熱潮,他先讓我了解「偏鄉老化現象」,「有一次,我去台東一個部落,全部落約有三百多人,可勞動的人口約三十人左右,我跟負責人聊到年齡分布,負責人笑著說『全部落五十歲以下的只有一個,就是我,我最年輕』,你可以想像三十個人要負責三百個人的生活,那是多大的壓力啊?」
「年輕人返鄉務農,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夯,其實困難度很大,一百個人中大概只能留下一個人」,「農業的涵蓋面太廣了,農林漁牧,每個領域很都專業,每個領域裡又有很多的專業分工,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馬上熟悉馬上上手,這是很困難的」,「年輕人返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像我這樣,土地是自家的,回鄉是因為我對土地有感情;但是,我爸爸七十歲了,有些觀念不太能溝通,你跟他談有機無毒,那都太早了,現在的農法那麼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耕作習慣,我必須在回鄉的第一年第二年就做出一點成績,我才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另位一種就是外來移民,他們的自由度就比較大,他們遇到的困難就是走回過去農會產銷模式,就跟在地老農遇到的問題差不多了。」
「我覺得現在先不要談有機,先把農工業處理好,這是最基礎的。西部農業問題很嚴重,因為是農工業都混在一起,空氣污染、水質污染,濁水溪的水圳那麼髒,居然還在種稻,你能想像嗎?花東地區至少是農工業分開,還有一線機會。」
我很想知道他的理想與嚮往?
他說出「天翻地覆,我是天生反骨,怎麼用最小的力量,把一個大石頭崩解」,他邊說邊笑,笑得很開心,「不過,現在要想的是,怎麼讓年輕人留在農村,先從一百個人回來可以留下五個人開始,人要先留下來,才能想其他的」,從他的話語裡,我嗅到一份與土地連結的行動力,很務實!
分手時,他送我一包「鷹獵米」,說著「嚐嚐看,不用洗,一比一」,我仔細端詳包裝袋裡一粒粒的白米,突然覺得這些米好美好美,我從來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