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穎問了一個很讚的問題:寄托和解脫的分別。
師:我們不認同抽離關係能解脫,不相信沒有關係的個人解脫,沒有人是孤島,孤僻不是好事,重要的是生命要活得過癮有尊嚴。
僧團是一個精神的家,那是什麼樣的形式?比較像三位常住的方式,那是比世間的家更親密的關係。不但有經濟政治的結盟,更有夢想的結盟,就像是真正的夫妻、伴侶一樣。佛法不是不要寄託,好比台中,因為一無所以時常有飲食禪等聚會,一起做菜、吃飯,讓同修間的感情很融洽。
呵,深覺,在師的愛之中,同修們的每一次相處,都像神仙眷屬那樣美好。
婚姻是什麼?經濟結盟的生產單位,有的是政治結盟,乃至感情結盟、理想結盟。身心都結盟的關係是可遇不可求。修行不是不要關係,世間所有關係都有依託的成分存在,好朋友之間的信託絕對存在,同修之間可以找到對的人信託也很重要。重點是「對的關係」。不要在不對的關係裡找解脫。兄弟姐妹間可能可以互相照顧,但可能無法溝通。結錯婚很苦,就像很多本來很優秀的女人結了婚,卻要幫先生揹債。
什麼是對的同修?感情很自然很流動,可以信託,有講話的餘地。不要太押賭住,比較理想的是多元的關係,所謂多元,是指可以付託情感,可能是異性,也可能是同性,性伴侶跟依託、解脫無關。我們尊重少數密宗的雙身,但不認同,因為不壓抑性也不見得能解脫。性行為沒有什麼,像坐雲霄飛車,有人想坐,有人連想都不想。
世間關係很多時候是取暖,但取暖的對象有時不一定那麼神交、契合,通常比較沒有創意、沒有生產力。對的人,是希望能夠一起做事,對世間可以有一點貢獻,結合是為了一起做事。
僧團如何找到對的人?「法」對了,對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多,讓法身吸引同質性的好朋友,以理想來相會,想要做共同的事。我們的法就是愛與自由,透過修行,透過法身,讓感情越來越流動來找到對的人。找到對的人一起做對的事,生命就會有重心。
生命的脆弱要用愛來含容,修行沒有動力是因為缺少愛的流動,神交是精神的融合,我們對人好是很自然的事。
「妙高頂上不許商量」,境界只是突顯原本就存在的毛病,只有慈悲喜捨才會好睡、才能上座,否則所有的修行打坐和說話都只是在鞏固我慢,只要沒有想要面對我慢、消除我慢,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修行。
深深體會,「慢」是信的障礙。回家的時候,和一如的一席話,讓我彷彿體驗了師的話:當一如問我綉亭日記裡慈悲喜捨的作意時,我一貫地回應一如要觀察自己的呼吸,很清楚自己身體了,再去看其他同修比較不會混淆。
當一如下車離去後,想著,師會這樣說嗎?忽然發現,以前常以自己的方式說話,其實就是一種我慢,內心裡很無明地自以為比師比同修更清楚些什麼,哈!所以才會升起一大堆問話和os吧!不懂善觀因緣就是沒有師隨念,才會犯了說話不知量的毛病!
面對習氣,孔萍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何才能捨?
師:要會聽籟。有空,才會聽籟,捨心才會出來,喜心和慈悲心才能真的流動,會義憤填膺,就是沒有空、隨境轉,心要夠清淨,才會跟佛菩薩接上。
一如:自由跟涅槃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師曾開示捨心是中心線,看到色身無常、世間無常。
師:對準目標,做最真最美最好的自己,絕不妥協,有卡住就是妥協,卡住是因為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兩邊都想成全,害怕得罪、卻也不開心,因為沒有最真。敢做,就是信,頂多是誤會,但請你相信我在做我自己的最真,過去多說或少說都已經過去了,就讓它過去!
克服習氣要跟「空(籟)」相應,住在虛空法界,用上下五千歲來看自己看境界,才會知道心放在對的地方,這時,苦難會流過,不只是有心量,還會有智慧。
下座要和上座打成一片,要讓下座變成上座的延伸,一定要打破人我藩籬,很自然很流動就是有最大的空,看到不流動,就去問下座怎麼會離開上座的感覺?不是只有上座才是自然,上下座都在找那個呼吸最美的韻律、生命最美的韻律。
如何鍛鍊有主體性的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最真最美最好,知道什麼是法,主體性就不會變,因為妳知道怎麼活出有法的生命,不然就好像奴才沒有尊嚴。主體性就是尊嚴,自由自在,自然流動,內心是愛在流動,不怕是因為感情很自然,夠相信就說得出來,但永遠有撒嬌的心情!先做真,美和好就會自動循環校正,因為原本就是一體。但如果先從好開始,就很容易會有好惡、道德判斷。
在與師的每一次相聚當中體會什麼叫做無住生心:永遠與虛空法界相應,心就如同天地那般廣袤含容萬事萬物,所以聽見天籟地籟人籟,在空裡,體會美感,於是隨著美的旋律,活出至純至性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