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總舖師一家人

(09-08-2013 桂春)
公視採訪製作的〈誰來晚餐 總鋪師的心事誰人知〉,實地訪問高雄縣內門鄉搬到旗山的真正總舖師機振良家庭,五口之家實際生活情形,看完以後內心滿感動的,會覺得比最新上映最夯的電影《總舖師》更讓人感動,而且完全貼近台灣人的真正生活面,毫無虛偽矯情。
這一家人真情流露,雖然拍攝手法、節奏安排,沒有像電影刻意安排的高潮迭起情節好看好笑,但這個影片有深度有內涵,有很多很多值得探討的東西,例如機先生說的內門鄉是窮惡地,賺食不容易,這說明了台灣當年農村社會貧窮狀況、限制小朋友未來生涯發展,為了辦桌外燴生意忙賺錢,錯過了孩子成長期,等到經濟穩定日子好過些,突然失去父親走不出悲傷的痛,帶給其他家人的折磨,父親走了又因一點點遺產導致兄弟失和,景氣不好,外燴生意變少,自己兼種筍做料理筍乾鳳梨羊肉湯。可以發揮探討的點很多,拍成連續劇會非常好看!

想起「誰搬走了我的乳酪?」的寓言故事,在人生迷宮中我們總是追尋想要的「乳酪」,然而,找到的乳­酪可能被搬走,人生也隨時可能有變化!動畫預告片「改變自己,才會擁有更好的未來」很有啟發性。失去了乳酪老鼠會自然發揮動物先天本能積極尋找新乳酪,不會有想蘊干擾,但是人類想蘊熾盛,強烈的「我、我所」堅持,牢抱不放才有衍生的「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苦受。真的人生迷宮永遠充滿變化,要學習放下「想蘊」,讓身心還原,回復自然本心,生命會自己找出路的
以前曾看過一齣連續劇〈候鳥e〉,應采兒主演,張艾嘉導演,大約20集吧,說的是台南黑面琵鷺的故事,從愛好候鳥的觀察帶出一段美麗與哀愁的感情故事,滿陽光滿好看的,劇情不拖泥帶水。或許那位有心人可以把〈誰來晚餐 總鋪師的心事誰人知〉的題材好好發揮一下,相信跟韓國連續劇有得比,故事內容好最重要,其他是配菜。

站長的話:
從影片中,我看到了總舖師這個行業的辛苦與尊嚴。辦一次桌,三、四天前就要開始準備,早期事必躬親,現在還稍微可以請人送材料來。一天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連小孩都嫌累,想辦法推拖不想幫忙。最近因景氣不好,辦的人不是那麼多,夫婦倆人還必須利用空閒做農,另闢財源。
但我也看到辦桌也必須有效率,它不像現代便利的餐廳,東西都已經固定放好。出發前,東西要一一點收清楚,否則若是到了偏遠處,缺東缺西就很麻煩了。總舖師還要自己當司機,又要兼顧到員工身體,不能讓他們受寒生病。到了現場,要懂得將東西分類的很清楚,找起來才快。遇到突發狀況,還要臨機應變。每到不同地方,要懂得將八大菜系的菜隨地變化,就像他說的,菜要做活,不能做死。
長年在外,與小孩相處時間不多,親子間沒話可以溝通。原本從事代課教職的老婆也必須跟著他吃苦。振良師偶而也會跟老婆撒嬌,譬如說不可離婚,否則就沒人可用了。有時就體貼的說,老婆不能搬重的東西,其實他們比一般都會的夫妻更親,更體貼彼此。孩子雖然都離家北上,但他們還是都掛念著爸媽,女兒希望他們不要再那麼辛苦了。最叛逆的么兒反而嚮往著能繼承家業,在台北吃苦的學著餐飲。台灣人的親子關係原來都藏在彼此默默的關心成全當中。(2013-09-08季菁)
看完機振良和太太麗珍及三個兒女一家人的辦桌酸甜苦辣,真的是讚嘆他的認真和堅持。外燴辦桌在過去的台灣是很流行的,主持外燴辦桌的總舖師在台灣是很辛苦的行業,但是因為簡陋和衛生較差的感覺,一直在台灣社會被視為非主流的行業。以前重視門面的感覺,對外燴辦桌有一種偏差甚至錯誤的認知,以為外燴辦桌是一種低水準的餐飲事業,慢慢吃多了喜慶筵席,了解大餐廳辦桌的菜色其實並不好,但是仍然不了解外燴辦桌的特色,直到最近聽多了外燴辦桌的故事,才知道外燴辦桌真的不簡單,對這些認真拼命的總舖師及其家人伙伴給予最大的敬意。

相信像機振良這樣的總舖師,代表台灣小人物的奮門史,他們已經走出他們的路來,而更多代表不同行業的台灣小民,他們認真的生命歷鍊,一樣會在台灣人未來的族群歷史上發光發亮。(2013-09-08 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