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對「差異」要開放

(05-04-2013韻雅)


晚上觀賞蒙古阿爾泰之聲樂團的演出,四位年輕男生,都是音樂學院學生,看得出來有非常精準的技術,馬頭琴、喉唱、泛唱、吹笛,而且編曲多了一點當代風,和我以前看的較年長的傳統樂師很不一樣。年輕團少了那麼一點粗曠味,但多了現代感,現場觀眾回應非常熱情。
光是那喉唱就令我著迷,如同一個神祕的符碼,無法解讀也無須解讀,只是讓那聲音引領著全身毛細孔活化舒張。我和Scott的共通結論是,這樣深具特色的在地文化藝術資產(已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且仍被年輕一代延續受用和傳承,其表演在歐美國家又深為觀眾吸引,這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例子。

樂團的新專輯是結合電音,我的直覺是不喜歡,總覺得那電子節奏降低了藝術性。我問scott,現今的環境是年輕觀眾很愛流行樂、電子樂,我這樣的音樂人是否會太疏離現實?內心就是會去評價,覺得這類音樂藝術性不高、精神層面較貧乏。Scott不覺得流行音樂或電音就沒藝術性,他說:「你可以不喜歡,但不需要先入為主地判斷。」
這點醒了我的小鼻子、小眼睛,對「差異」要持開放、尊重的態度,這樣才能鼓勵台灣有多元綻放的聲音。那個習慣性的「評價」,真的沒帶來什麼好處,只有帶來彼此的距離,且這迴向,也會漸漸形成一個負面、創造力萎縮的環境。
鍛鍊欣賞,每天都要有覺知地練習,從一個小地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