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採訪認真的人

 (11-22-2011亭伶)
今天到出版社開會,討論即將進行的20位人物採訪的書,包括曾雅妮等人,領域橫跨農業、老師、企業家、藝術家、運動員,受訪者的共同點是認真。
討論寫作方向時,分享了師對於認真的註解,認真是認得自己的真、嚮往自己的真、愛自己的真,不是外來的壓力,而是出自內在本心的做自己的最真、最好與最嚮往…,因為這樣的認真而得以堅持、突圍而成就理想,成為典範,也鼓舞身邊的人。
在場的編輯以及合寫的作者眼睛亮了起來,頻頻點頭,大家都認為以這樣的內在精神作為整本書串連起來的中心線。同時不管受訪者是不是名人,都要像寫小人物一樣很平實的來寫。
嗯,這是我喜歡的風格,希望可以把生命在榮耀彼此、分享喜樂的六度精神,透過受訪者的體驗與歷程,很自然的分享出去。
本來曾雅妮要另外找一位已採訪過她的記者來寫,我提議或許可以一試,編輯說,我很有挑戰精神。是嗎?我只是好奇,越是沒碰過的越想嘗試。但曾雅妮很忙,屆時可能只能用電話或書信採訪,但可以採訪她的父親和教練,兩個影響曾雅妮最大的人,感覺這會很有趣。
晚上聆聽師開示,一開始提到宗教信仰的意義不是耽溺於考據,就像「戲是為了真」,戲劇是為了傳達內心的真、生命的真,而不是拘泥於是不是真人真事。感覺師的提醒很重要,靈性不能夠陷入理性的框架,那不是真的理性。還釐清了媽祖在台灣變成了政治與傳播大中國意識的工具。
一直以來對於過於形式化與浮誇的民間信仰內心無法相應,但對於單純信仰的土地公、漁民的王爺、地基主等,雖然不會主動去參與,但能夠了解與尊重。若正好有機會參觀,也會入境隨俗的雙手膜拜,感覺他們就是前輩,是早我一步在這塊土地打拼的先人,心懷著敬意。
對於台灣人的主體性問題,我舉了友人說韓國人比較團結的例子問師,師的回答釐清了這並非主體性,剎那間我體會到有主體性是自信又開放的精神,像韓國給人一種封閉排外的感覺,這並不是叫有主體性,還是一種對立的世間關係。師提醒所謂面對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就是是誠實面對台灣所發生的所有事情,用六度三箴用心努力的面對困難,感覺這就是師今年持續教導呼喚,弟子要認真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