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同一顆種子,適性成長依著種子的本質(小花或大樹),只管給予肥沃的土地,種子掉在上面就自然會發芽。而覺得他所分享肥沃的土地,1、生活常規的養成,如平常的五大品質知量訓練。2、養成孩子看課外書的習慣,如平常的聞思,從聞思中去鍛鍊主動學習的能力,能看懂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找到對世間的熱情…。3、領導與被領導的素養,也就是表達及傾聽的能力,以我學到的佛法字彙,就是說話前後的尋伺,及如何入對方的心…。
網頁
▼
「一領一」就是關係的流動
(04-25-2012韻雅)
早上起床,有些雜念,決定做定課,動態禮佛中看到念頭還是跟著跑,等到靜坐時,雜念就慢慢沉澱了。念頭是關於昨天師開示,昨晚腦袋不清楚,無法寫日記,決定今天再彙整。
最近同修日記中有大量的資訊,能消化的很有限。我屬於行動派,知識性的內容必須要轉換成可以體驗的動態,我較能深入,例如轉化成創作、行動、展演。我提醒自己閱讀台灣歷史、了解世間公義是為了見苦、尋伺出路,不要變成另一種「我見」,或僅是自我療傷。這過程中很多學習,如何知量,最終都是為了能帶給世間正向能量、帶來愛和希望,慢慢地找到自己的節奏,或許這就是師說的中心線。
昨晚提出要否更積極以團體行動力來推動世間公義,今早再次消化這些念頭,看到因為關愛聖脈的托缽,給自己做事的習性帶來急躁了。一直到靜坐時,浮現慈悲喜捨心摩尼寶珠,心就開了,一切都是焠煉,這過程需要愛與涵容,這就是我的學習課題。
分享生命故事
(04-25-2012韻雅)
中午接到電話,「表演藝術聯盟」問我是否收到一份email,簽署同意書,支持他們承辦文建會的活動。以往為了維持關係(友好?應該說是利益),反正只是蓋章回傳,舉手之勞。
今天腦袋中浮現「契約」這兩個字,正好這件事情就是契約書,我開始思考怎樣才是「做對的事」,語氣和緩地告訴對方,這同意書中沒有列清楚同意什麼內容--演出、教學或是參展,這樣簽了,不清楚彼此的權責,容易有糾紛。我邀請對方如還需要我簽署,寫清楚細目之後再email給我。
對方沒有再回信,我覺得我做了一件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的決定,以前的濫好人只是助長了契約不明的習氣,也是恐懼的引力之輪(我害怕失去資源、對方怕沒標到案子),停下來,重新定一個互重的契約,才是清淨關係的開始。